“大数据杀熟”到底怎么回事,不能再是一笔糊涂账
2024-06-20 【 字体:大 中 小 】

春运将至,出行旅游迎来高峰,人们将更频繁地使用网络平台购票、订酒店等,“大数据杀熟”话题也再度热起来。
用3个账号,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各有不同,最多相差900多元……有网友近日分享在某平台的购票经历,引发广泛关注。还有记者亲测,在都没有使用任何优惠券的情况下,黄金会员账号比普通会员还贵。
网友爆料,2月7日郑州飞往珠海的航班,不同手机、不同账号搜索该航班显示出不同价格。
对此,有平台回应称,不排除为代理商价格投放错误或账号领取过大额优惠券所致;有的表示是网络波动、系统异常或设备差异等原因造成的。颇显无奈的是,尽管各有各的说法,但到底哪一种才是真实的,消费者甚至监管部门都很难作出准确判断。
近年来,消费者对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吐槽和投诉,以及相关讨论,其实一直就没有断过。但是目前没有平台承认过“大数据杀熟”,甚至关于“大数据杀熟”,至今未见一个权威的定义和定性。这样一种“模糊性”,或是该现象在治理上的尴尬状态的一个缩影。
必须承认,不同于线下的商品价格体系,互联网上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形成,的确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动态乃至一定随机性的特点。如优惠政策投放的不对称,基于大数据“画像”的差异化营销,平台的实时价格调整等,都会在客观上让不少消费者留下“杀熟”的观感。
考虑到平台经济的特点,要完全遏制这一现象是不现实的,也未必符合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但是,不管是基于何种操作带来的价格“异动”,至少该有明确的标准,让消费者能够有准确预判,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平等、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氛围。
举个例子,不少消费者都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体验:只要多查询几次,机票价格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同等条件下,不同的手机品牌刷出来的价格也会不一样。在无“看得见”的标准和形成机制的说明下,这样的现象显然只会强化消费者对平台基于不同身份予以区别对待的怀疑。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巨大信息不对称之下,人们也有理由怀疑,“杀熟”是否建立在对用户大数据信息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之上?甚至,随着差异化价格机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否会从一般的“杀熟”变成“千人千价”?由此,给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商业伦理带来的冲击乃至扭曲,不可不察。
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规制,有必要回到一个源头性问题,那就是各平台对于用户大数据的采集和利用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比如,哪些数据是可以被用来作为用户“画像”的?什么情况下,平台基于用户“画像”对不同消费者实行差异化定价才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不是“大数据杀熟”?在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且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的今天,这些问题应该有一个答案。也就是说,争议“大数据杀熟”,首先要从厘清边界和概念入手。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该只是监管部门的事。平台有责任,也应该有动力去主动化解萦绕在消费者头上的“大数据杀熟”疑云,多一些能够让人信服的自证。且不说,这有利于增进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平台与个人关系的塑造。
要知道,处于模糊化乃至不可知状态下的电商平台价格形成机制,弱化了平台与消费者的连接,也放大了平台对于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的“操纵感”和“店大欺客”的即视感。这从平台公众形象的构建、营造一个更健康的发展环境上来说,都非好事。

猜你喜欢

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在川闭营 两岸学生深度交流获赞


美联储如期维持利率不变,金价扩大回落加剧震荡


启迪设计最新公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852%


主力复盘:6亿封板巨轮智能 通化金马8天4板


晶圆代工的先进封装抢位赛:“一人吃肉”的台积电与老牌玩家“抢食”,中芯与长电合资建厂,A股封测厂商在焦虑中加速技术突围


潮酷小折叠,拍照新神器!华为nova Flip的这些拍照技巧你都会吗?


实盘配资平台推荐:安全可靠,收益可观


探索最佳股票交易平台:在哪里购买股票


苹果向左华为向右 谁在“导演”手机价格战


【中国已成为2024年上半年最受俄罗斯人欢迎的商务旅行目的地】据俄罗


田洪良:3月21日主要货币短线操作指南p


Booking一季度营收476亿美元


央行:单一市场、单一资产的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总体有限


4月2日基金净值:银华中短政策金融债定开债最新净值10522,涨01%


特朗普突然服软!汽车关税大逆转背后暗藏重大贸易协议,黄金面临抛售压力


中国海外发展: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895% 拟每股派息03港元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5月5日)


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双刃剑


一千块钱开50倍杠杆:高风险高收益的边缘游戏?


佛山炒股配资:高杠杆下的财富游戏,风险与机遇并存
